开一看,只见写的是:
流萤缀夜幕,
亮灭编星罗。
快解此间谜:
真心有几颗?
梁山伯愣了愣,旋即笑了笑,没敢多想。
祝英台见他傻傻愣愣,气走了。
日子就在这样的朦胧情愫中度过,三年同窗时光一晃而过,终于到了要分别的日子。
万松学院里的学生们陆续离开,各奔前程。
梁山伯也要离开了,祝英台万分不舍,长亭送别。
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连三送。
一送,剥离了他们的学子身份;
再送,消解了祝英台的性别伪装;
三送,确立了他们的恋爱自由意志。
终于走到了十里外长亭。
祝英台问梁山伯可有什么想对她说的。
梁山伯愚笨,却只叮嘱祝英台要保重身体,保持书信来往。
祝英台气急,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她委婉地表示,自己家中有一个妹妹,相貌品行俱佳,希望梁山伯不久便来提亲。
她怕梁山伯还是不懂其中意,要来了梁山伯的折扇。
折扇打开,上面还有当初两人的题诗。
祝英台下笔疾驰,写下了《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
其意已经昭然若揭,表明如果你梁山伯不来找我,那今天我们就是诀别,今生再无缘。
梁山伯如遭雷击。
“此去一别,希望不久后就能见到梁兄。”祝英台盯着他的眼神说道。
“我,我,你等我。”
梁山伯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负担,决定不负意中人。
祝英台听到这句,才展颜一笑,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我等你。”
两人长亭外依依惜别,其他小朋友悄悄地站在了舞台上,童声唱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然而,之后的发展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进行。
梁山伯自感身份卑微,配不上家世显赫的祝家,他没有立即去祝家提亲,而是等到自己有了功名,当了知县后,才上门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