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但他好歹也是从学校里出来的,变得像个暴发户一样,实在让人有些看不惯。”
“各自的生活态度不同吧。”高凡道,“像你和我姐这样,身家百万还能保持穷书生本色的,实在也没有多少。”
“怎么就没多少了?吴子贤也是从你公司里拿专利费的,他现在的生活比系里所有的老师都节俭。他拿的专利费,除了寄一部分回家去赡养老人,供弟妹读书,剩下的就都用来做实验了。整个化学系,拿自己的钱搞科研的,也就是他一个了。”
“不是还有你吗?”
“我……,呃,我也可以算一个吧,不过,我和他不一样。”
高凡自然也知道杨凯说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杨凯是高凡最早的合作伙伴,他曾经帮高凡优化过化学清洗剂的配方,后来还主导了维生素C工艺流程的研究,为沧海化工做过很多贡献。
高凡对杨凯也颇为慷慨,从最早赠送一台计算机给杨凯,到后来以各种名目给杨凯支付劳务费和分红,前前后后给杨凯的钱不下百万。
手头宽裕了,杨凯自然不必像其他老师那样苦哈哈地去申请十万八万的科研经费,有些课题一时申请不下来,他便自己掏钱做了,给研究生发的津贴也是自掏腰包支付的。
说来也是一个黑色幽默。因为杨凯不在意钱,很多研究说做就做,结果成果便出得比其他人更快更多。而有了成果,各种基金就会主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甚至是基金委的人求着他去申请,这也算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吴子贤的情况和杨凯大不相同。他因为帮高凡开发了几个表面活性剂的配方,而能够固定地拿到一些专利分成,但额度不及杨凯。吴子贤除了给家里寄一部分钱之外,把余下的钱都投入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是纯而又纯的“用爱发电”。
吴子贤在化学系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然后便直接留下了,目前是化学系的一名助教。除了完成系里的各项工作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研究一个多年前就确定下来的课题: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这个课题,高凡是有数的。其一,他知道这个课题是可以研究出结果来的,在与吴子贤聊过之后,他也确定吴子贤目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其二,他知道这个课题的难度有多大,吴子贤现在起步,至少要20年以后才能见到成果。而且这也是建立在未来国家能够加大力度进行投入的基础上的,如果仅凭吴子贤自己的力量,200年也不见得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