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点该怎么形容呢?
其实就像一个人上山求仙,周身一直被云雾团团围住。
当他爬到上峰,他仍然看不清前路,越来越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结果正在迷茫间,一阵大风刮过,迷雾尽去。
此时他不但发现通向远处的仙人洞府的石阶赫然就在自己脚下,而且自己身边崖外,一览众山小的风光那叫绝美。
是的,就是这么爽。
要知道,宁卫民寻找了许久答案的困惑,就在这一瞬间,因为谈判中对方的一句话,豁然而解,哪怕用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这种大彻大悟的通透感。
这就像刚从石头蹦出来的孙悟空跟其他猴子打赌,结果跳过了水帘洞,无意中发现了洞府福地那么美。
总之,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企业,只有企业落在最合适人的手里,宁卫民其实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拿下大和观光。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等到日本经济让日本人彻底绝望,他再出手购买资产似乎更划算,目前似乎不该急于一时。
可世事无绝对,过了这村也许就没这店了,他可不敢冒这样的踏空风险。
甚至不怕说句有点夸张的话,经过脑子里前前后后这些盘算,现在哪怕对方要他用双倍的溢价买下来,他都干。
毕竟日本的旅行社虽然多,但于他而言,还真没有像大和观光这么合适的标的物了。
这不是胡说的,要知道,日本大型的旅行社通常都是上市企业。
财务账目太复杂了,庞大成本在那儿摆着,经营方面限制也多。
想精简人员和支出,都不能随心所欲。
宁卫民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他还缺少行业经验,未必玩儿的转,弄不好就给自己买来一个填不满的财务黑洞。
反过来小的旅行社呢,倒是没有这些让他心里没底的制约。
但问题是多数企业都规模有限,不少业务都要依靠大型旅行社转包,连独立做主都做不到。
哪儿有像大和观光这样已经初具规模,业务网络相当完善,不但铺遍日本全国,出国业务涉及中欧的呢?
说句大白话,大和观光就像一座基建完成度很高的新兴中型城市,人口也不多,财务负担也不重,前景却无限。
他作为市长,拿到手里就专心发展经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儿就好了。
许多苦活累活已经被别人完成了,他吃的可是现成的,差一步就是丰收,全是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