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来源复杂,一营的,二营的,三营的,团直属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战斗习惯和指挥体系。
她凭借着自身的威望,将所有人捏合在一起。她这一离开,部队可就又是一盘散沙了。
即便有人能够及时敏锐的发现问题,却难以下达有效的应对命令!
果不其然,就在小七离开后不久,那个足以改变整个战局走向的最大变数,悄然出现了……
……
在深入剖析这场战斗里那个足以扭转乾坤的最大变数之前,很有必要先把廿里亭据点内敌人的兵力构成以及复杂的内部情况详细梳理一番。
起初外界以为据点里的鬼子仅有两个中队,伪军不过一个营、区区200人,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据点内的鬼子足足有四个中队,而伪军更是达到了一个满编团,人数超过1000人。
这一巨大的兵力变动,知晓内情的只有小七一人。
在小七敏锐的战略眼光里,鬼子人数增多非但不是棘手难题,反倒对自己的作战谋划更为有利。
原来,原本驻扎于此的两个鬼子中队,其中一个被抽调去支援南方战场。
后来鬼子为收缩兵力,将周边小型炮楼据点的鬼子都集中到了廿里亭据点,这才使得这里的鬼子兵力扩充到四个中队。
但如此一来,人员构成变得异常复杂。
不仅四个中队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战,新增的三个中队内部,小队之间也是号令不一,相互扯皮,内耗不断。
伪军这边同样混乱不堪,新加入的800人来源更加繁杂,尽管被鬼子强行整编为一个满编团,可战斗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内部勾心斗角,不是你给我使绊子,就是我给你下套,乱成了一锅粥。
原本那150号鬼子和200号伪军作为主军,对据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战术运用也灵活多变;
而新来的450号鬼子和800号伪军作为客军,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连补充弹药的地方都可能找不到。
再加上主军与客军之间矛盾重重,客军与客军之间摩擦不断,整个据点内的敌人看似兵力强大,实则一盘散沙。
基于这样的局势,小七才制定了驱赶而非歼灭的战略方针。
接下来,便要着重讲讲这个足以改变整个战场走向的最大变数了。
其实,这个大变数是由多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变数层层叠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