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军工科技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四千二百三十七章 给考察组众人一点点小小的震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过强电磁环境测试,”高野调出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着在电磁炮试验场的测试数据,“在1000伏/米的电磁环境下,无人机的通信丢包率会上升到8%,但导航系统会自动切换到惯性导航+地形匹配模式,精度误差能控制在5米内。上个月在内蒙古的演习,它在强干扰下还准确摧毁了三个移动目标。”

考察团来到最内侧的综合测试区时,周院士被地面上那些奇怪的白色标线吸引了。这些标线组成一个个复杂的几何图形,像某种现代艺术作品。“这是‘电子沙盘’的定位基准,”高野解释道,“配合卫星和地面基站,能实时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战场模型。等会儿演示单兵导弹时,各位能在屏幕上看到弹头的飞行轨迹和目标的毁伤过程。”

说话间,一名测试员扛着一具单兵防空导弹发射器站到发射位上。这具导弹发射器比传统的“红缨-6”更纤细,筒身上嵌着块触摸屏。“‘锋刃-1’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对付低空低速目标,比如直升机和巡航导弹。”高野按下启动按钮,发射器的尾部立刻弹出几个传感器,“它能和我们的预警无人机组网,实现‘发射后锁定’——战士只需要大致对准目标,导弹飞出去后会自己找目标,这在复杂地形下太重要了。”

随着一声轰鸣,导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升空,在蓝天上划出一道弧线,准确命中了两公里外的靶机。与普通靶场不同的是,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命中瞬间的画面,还有一组详细的毁伤评估数据:战斗部破片分布范围、靶机关键部件的损伤程度、甚至模拟了飞行员的生存概率。

“这是‘智能引信’的功劳,”吴浩指着屏幕上的破片分布图,“它能根据目标类型自动调整引爆时机。打直升机时在旋翼上方10米引爆,打巡航导弹时在正前方3米引爆,杀伤效率比传统引信提高3倍。”

张副总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忽然感慨道:“以前我们打靶,关心的是中没中;现在你们打靶,关心的是怎么中、为什么中、下次怎么打得更好。这就是代差啊。”

周院士蹲在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前,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刚才导弹飞行时的过载曲线。“你们这套系统,不仅能测武器性能,还能练战术吧?”他抬头问,镜片反射着屏幕的蓝光。

“您说对了,”高野调出一个训练评估报告,“我们能记录射手的瞄准习惯、呼吸频率、甚至扣扳机的力度变化。有个边防连的新兵,总是打不准移动靶,系统分析后发现他习惯在呼气时扣扳机,而正确的时机应该是吸气末的停顿瞬间。纠正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