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拗不过他们,只好去检查窑内的结构。正当他猫着腰在窑洞里测量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他赶紧跑出去,看见陈建军带着两个公社干部模样的人站在窑前,脸色阴沉。
陈建军皮笑肉不笑地说,"公社来检查夏收准备工作,听说你们在这儿搞''副业''?"
方稷的心猛地沉了下去。在这个强调"以粮为纲"的年代,任何与粮食生产无关的活动都可能被扣上帽子...
"什么副业?"李老栓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来,手里拿着把铁锹,"我们这是在修水利!"
"修水利?"公社干部狐疑地看着石灰窑,"这明明是..."
"水池子!"李老栓面不改色,"夏天存水,冬天防冻。能存五百担水呢!"
方稷立刻会意,接过话头:"对,这是改良版的旱井。您看这结构..."他指着窑体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故意用了大量专业术语。
公社干部被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只丢下一句"别耽误夏收",就匆匆离开了。
陈建军落在最后,恶狠狠地瞪了方稷一眼:"走着瞧!"
危机暂时解除,但所有人都明白,必须加快进度了。接下来的三天,修窑队干脆住在了山上,日夜不停地工作。
方稷负责技术指导,其余人轮流开采石灰石、砍柴、烧窑。张婶带着几个妇女每天送饭上山,还特意给方稷多带个煮鸡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四天清晨,第一窑石灰终于点火了。方稷守在窑口,根据火焰颜色调整通风,确保温度保持在800°以上。李老栓带着人不断添加柴火,个个汗流浃背。
"方技术员,"李老栓抹了把脸上的煤灰,凑过来问道,"这窑里黑咕隆咚的,你咋知道温度够不够八百?"周围的村民也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竖起耳朵等着听答案。
方稷擦了擦被烟熏得发红的眼睛,指着窑口上方翻滚的烟柱说:"叔您看,这烟现在笔直往上窜,说明火候正好。"他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干草扔进窑口,火苗立刻窜起